ESG,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DNA

發布日期:2023-06-28
點閱次數:250

若提到近年大量出現在金融、商管文章的關鍵字,應當ESG莫屬。ESG(環境、社會、治理)首次出現於2004年聯合國發佈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內容闡述了企業重視ESG對其長期財務表現的影響,並提出以ESG作為評估企業經營指標的建議。而聯合國分別在2000年和2015年通過「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和「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於聯合國氣候峰會簽訂「巴黎氣候協定」,一連串國際倡議行動逐漸提升ESG的關注度。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的成立,更突顯ESG表現對於企業長期績效和價值的重要性,逐成為企業與國際對接的重要語言。

 

然而,ESG為何突然變成市場上的主流話題?第一、主管機關和投資人開始意識到財務報告無法充分反應企業的經營現況。以台灣來說,不論是之前食品安全、廢棄物管理或是公司治理等事件,都造成投資人大量損失以及主管機關管理上的壓力,但上述議題都無法在財務報告中完整呈現,而ESG正好能補充這一塊的不足;其次、在新興風險的威脅下,企業經營面對來自各層面的挑戰,從早期數位化過程的資訊安全風險、國際持續關注的人權風險,到近幾年被高度重視的氣候變遷風險,有別於過往企業相對較重視的市場、業務、財務等風險,一個完整的ESG風險管理架構是迫切而且必要的存在;第三、則是市場的改變。除了聯合國和全球品牌大廠的推動和倡導,市場對於ESG的重視度不斷提昇,消費者不再只是購買商品或服務,更是尋求一種認同感,以往購買行為主要是在價格、品質、服務等條件中選擇,現在更關切企業是否有優良的ESG管理以及盡到社會公民的責任。所以在上述的條件下,我們看到今日不論是主管機關、投資機構或是消費市場,大家都在談論ESG,並且視ESG管理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

 

ESG浪潮下的企業因應之道

整體認知的提昇

ESG要落實,首重整體的認知提昇,讓ESG變成企業的DNA。勤業眾信永續發展諮詢團隊觀察,台灣企業推動永續治理這幾年下來,ESG表現優劣與整體認知有非常大的關聯,上到董事會、下到各單位的執行人員,沒有人可以置身於外,唯有將ESG融入到日常營運而非視為額外的工作項目,才有可能真正的落實與推動。目前台灣企業仍有大部分的認知有待提昇,經營管理層和執行人員往往沒有意識到或是不了解該如何將ESG與工作實務結合,因此造成內部組織疊床架屋和資源的浪費。故企業推動ESG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全體的認知,掌握企業所處營運據點和產業應該關注的ESG議題,告知全體同仁企業在這些議題上的態度和目標,並且透過教育訓練、各階層ESG績效設定等手段,來強化認知進而提昇在ESG關鍵議題上的表現。

從上而下的治理

ESG推動的第二步,便是有系統、有組織的整合推動,時至今日很多企業的ESG推動還是落在環安衛、行政或是企劃等單一部門,此作法往往會導致推動的力道不足或是僅偏重在特定面向上的管理,而如同本文前面所述,ESG牽涉的範圍很廣,需要不同專業的員工共同參與,才能確保其完整性和落實程度。因此企業應由總經理或董事會領導,組成跨部門的ESG/永續委員會,定期針對企業內部ESG的推動進行滾動式檢討,同時監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僅只是為了撰寫報告書而成立,而是共同解決企業關鍵ESG議題,才能確保ESG的落實程度以及完整性。

風險治理的強化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政經局勢的變動,現在的企業面臨許多過去從未見的新興風險,企業是否具備靈活地處理未知、多變且無法預測情況的能力?「韌性」是企業存續的關鍵。永續思維將刺激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的優化與升級,唯有將ESG因子與風險情境納入評估,並透過內稽、內控流程重新梳理與融合,方能持續鍛鍊企業韌性以因應未知的挑戰。

同樣的,我們也可發現機構投資人將ESG指標納入其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決策中,以確保在新興風險的衝擊下仍能保持長期獲利;金融機構進行企業授信貸款審核時,除了傳統的授信5P評估原則外,亦開始將ESG指標納入評估,包含評估申貸企業在氣候變遷、勞動人權等議題的管理作為,藉此評估其是否存在潛在的ESG風險、未來是否可能影響企業營運。因此,如果企業無法展現積極的ESG作為與風險管理,未來將難以在金融市場中取得必要的營運資金。

(資料來源: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公司/ 陸孝立副總經理

https://www2.deloitte.com/tw/tc/pages/sustainability-services-group/articles/ssg-update-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