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面對的淨零挑戰及碳管理藍圖規劃

發布日期:2022-11-09
點閱次數:324

作者:劉哲良/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2015年聯合國所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宣告了全球環境目標為本世紀末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而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行了嚴謹的氣候模擬,說明欲達前述目標、全球必須在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因此,不同層次的管理作為開始被廣泛推動;公部門如此,私部門此是如此。

 

依據國際資料庫(net zero tracker)的數據,全球已有超過700家企業針對淨零排放進行承諾(2022年6月數據);其中,有將近220家的承諾內容涵蓋了供應鏈在內的間接排放(詳見註1)。在此一趨勢下,做為其他廠商的供應鏈夥伴,如何進行產品的低碳化,以令訂單得以不被取代,將是企業所面對的主要挑戰。

 

為協助企業導入低碳管理作為,目前已有相關的國際標準架構(standards)可供做為企業碳管理藍圖布建之用。一般來說,為達碳中和或邁向淨零排放,其至少涉及三個工作步驟,分別是:(1)了解自身的排放量—碳盤查、(2)減少排放量—碳減量、以及(3)剩餘排放量的抵減或移除—碳中和。在這三個具順序關係的工作步驟之中,分別對應可用的國際標準,可簡述如下。

 

一、碳盤查階段:

(1) ISO 14064-1—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用來協助進行組織層級(例如公司、機構等)的排放量盤查。

(2)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量化之要求事項與指導綱領:採用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針對產品或服務層次進行碳足跡之量化。

(3)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用於建立組織之能源管理系統,可協助辨視能源使用所造成的排放熱點,並進一步做為管理介入之依據。

 

二、減碳階段:

在完成排放量的盤查之後,接著則是進行減量的規劃;與此相關的標準,主要是:ISO 14064-2—計畫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簡單來說,這個標準提供了一個架構,協助減量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三、碳中和階段

在執行減量計畫後,仍可能存在無法透過傳統減量技術來減除所有的排放量。此時為達碳中和,可採用得以直接從大氣中移除(removal)溫室氣體的「負碳技術」(net emission technology)來進行碳中和、或是購買「減量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來抵減排放量。在此一階段中,適合的標準是PAS 2060—碳中和實施標準;其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碳中和操作流程與架構,讓欲執行碳中和的企業得以有所依循。

 

綜言之,企業可參考前述各項標準工具來布建適合自己的碳管理藍圖,以期在淨零競逐(race to zero)的世界浪潮下,得以順利面對轉型風險、並朝向低碳永續的方向邁進。

 

附註:範疇三是依據ISO-14064先前版本中的定義,指的是排放源「直接排放(使用燃料、製程)」與「用電所造成的間接排放」之外的其他間接排放,其中包含了上下游供應鏈的排放。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資料來源:經新聞 名家論 經濟部2022-08-30 

https://www.economic-news.tw/2022/03/economic-grow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