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公司重回疫情前榮景,2022年營業額可望創歷年新高

發布日期:2023-01-06
點閱次數:290

1.我國百貨公司已擺脫疫情陰霾,全年業績上看新高:百貨公司屬於綜合零售業型態中的一種,提供消費者一站多樣式的購物選擇,向來為反映民間消費指標之一,2014年營業額首度突破3千億元,2015年至2019年間,雖有電商快速發展,分食零售市場,惟受惠新商場陸續成立,業者強化娛樂及餐飲部門,營收仍平均每年成長3%,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營收占比向來居首,惟2020年受COVID-19疫情衝擊,營收首次被便利商店超越,落居第2,疫情干擾延續至2021年,連2年負成長。2022年因國人疫苗施打率提高,生活樣態漸回常軌,前11月營業額衝上3,500億元大關,達3,537億元,超越疫情前(2019年同期3,235億元)水準,營收占比達27.8%,重居綜合商品零售業首位,年增率在低基期下回升至15.8%,預期在耶誕、跨年等節慶消費商機及邊境開放帶動下,全年營業額將再創新高。
2.我國Outlet市場近三年繳出平均成長9.3%之亮眼成績:Outlet(暢貨中心)為近幾年崛起之新百貨模式,具有購物、美食、休閒、娛樂與觀光之複合型功能,占地面積較廣,大多設立在稍偏離都會中心地段,因場館設計如置身國外街道而深受國人喜愛。近年除2021年因三級警戒重創營收表現外,2019~2021年平均每年成長9.3%,優於整體百貨公司0.2%,2022年1-11月營業額年增幅高達45.3%,亦高於整體百貨公司之15.8%,顯示郊區主題式購物商城已成為百貨商機之新藍海。
3.疫情干擾百貨公司淡旺季走勢:百貨公司營業額向來具有規律性之淡旺季走勢,第四季因週年慶活動加持,營收為最高峰,占全年營收比重超過3成;其次為第二季,主因受惠母親節檔期之挹注;第一季則因春節除舊布新與福袋商機,為第三波銷售高峰;惟近三年受疫情影響,打亂原先淡旺季節奏,各季占比高低次序有別以往,顯示疫情與防疫措施對百貨公司營運影響甚深。
4.「營運受疫情干擾」為主要經營困境:依據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2022年5月統計結果顯示,百貨公司業者面臨之經營困境,以「營運受疫情干擾」占9成3居首位,而「國內電商搶食市場」占68.5%居次,「消費需求多變」及「價格競爭激烈、毛利偏低」亦占5成以上,顯示近年百貨業競爭愈顯激烈,加上疫情、電商搶食與商品價格競爭加劇等因素,致業者營運上相對辛苦。
5.百貨公司跟上數位轉型浪潮,強化市場競爭力:面對上述困境,百貨公司亦不斷調整經營策略來因應,其中以採取「發展會員經濟,鞏固會員消費黏著度」之業者占92.6%最高,「經營網路社群」占90.7%次之,有「提供消費者行動支付的結帳功能」占88.9%居第3,顯示因應疫情百貨公司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透過會員經濟,串接實體樓館、APP、網路購物及社群推播等,藉以增加購買動能,進而帶動業績持續成長。
6.信用卡、現金支付比重縮減,行動支付比重上升:觀察消費者付款方式,2021年以信用卡支付占61.0%最高,現金支付占15.5%次之,兩者合計占76.5%,較疫情前(2019年)下滑10.3個百分點,另行動支付占11.6%,較疫情前(2019年)增加7.4個百分點,顯示除因疫情醞釀出低接觸的生活型態外,亦呼應業者近年推動數位轉型之成果,不僅強化網路銷售外,亦加速開發自營行動支付,並搭配會員點數回饋機制,順勢帶動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占比不斷攀升。
7.臺、美、韓已恢復到疫前水準,而日本則日漸低落:觀察近年各國百貨公司營運情況,2020年美、日、韓因疫情擴散,導致消費力暴跌,百貨公司營業額皆為有統計以來最低,分別年減16.6%、25.5%及9.8%,我國則因疫情相對穩定,防疫管制較為放寬,致僅年減0.3%;2021年隨疫苗接種率提升,消費者回歸常態,加以低基期下,美、日、韓分別成長18.2%、4.5%及22.9%,而我國卻因第二波疫情爆發且實施三級警戒,致商場來客數大幅下滑而年減3.2%,惟減幅較其他三國剛爆發疫情時低;若與疫情前比較,2022年1-11月美、臺、韓營業額均已回到疫前水準,分別年增1.3%、15.8%及12.7%;惟日本受網購及平價商店等不同業態崛起,致百貨公司規模逐漸式微,營業額雖年增13.6%,但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仍減少13.6%,更未達1991年巔峰時期之一半。

發言人:經濟部統計處 黃副處長偉傑
聯絡電話:(02)23212200#8500
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業務聯絡人:經濟部統計處 吳科長敏君
聯絡電話:(02)23212200#8513
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撰稿人:經濟部統計處 魏文郡科員